喜迎建党百年之际,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指示,使党员和商会成员从百年党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坚持政治引领、党建促会建。2021年5月18日至22日,山东省江西商会举办学党史,知党恩,弘扬延安精神党史教育培训班。商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吴勇华,首席执行会长金田,监事长黄文,执行会长、东营市江西商会会长许雄顺、日照市江西商会会长吴小发,常务副会长艾龙元、吴早生、熊水萍、吴贵文、杨小平和执行秘书长石勇,烟台市江西商会秘书长赵晓诺,德州市江西商会秘书长徐小芬,潍坊市江西商会副会长艾娟红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等19人参加了培训。
根据培训班的安排,先后共进行了六场教学活动。
一、瞻仰参观原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和张学良公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主要工作是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方针,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并输送进步青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培养并逐步壮大革命的力量,同时为陕甘宁边区和前方领取、采购、转运战争物资。当年这种“合法”机构为我党我军进行抗日战争、开展土地革命、扩大和巩固根据地建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这里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被抗战先烈们的壮志豪情所震撼,它无愧于“红色桥梁”的称号。
张学良公馆是“西安事变”的重要发源地,是我党与张杨二将军确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略并接待代表团之地。我们重温了那些热血沸腾的革命时期和历史事件,见证了张学良的每一个军事政策和决定都关乎民族之存亡,他的一生是爱国不要命也要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实现了由内战到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他被软禁54年无怨无悔,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生;他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永垂青史,永为世人景仰。
二、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和王家坪革命旧址。在纪念馆广场、全体党员和学员重温入党誓词,党支部书记、会长吴勇华领誓、举行了宣誓仪式;面对毛泽东巨大铜像,全体学员两列纵队肃立默哀,吴勇华会长和金田首席执行会长敬献花篮;瞻仰了纪念馆内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3年的光辉历程,延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照亮中华民族前程的灯塔。延安13年的峥嵘岁月,使我党我军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迅速发展;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在王家坪革命旧址,是党中央和主要领导人在延安的办公住地之一,是毛泽东主席与离别19年的长子毛岸英相聚并将其送入陕北农村上“劳动大学”的地方,给人们留下了领袖的楷模形象和深远启迪。在这里我们进行了第一场现场教学,由延安市委党校的陈芳老师讲授了毛泽东与毛岸英的特殊父子情。
三、赴延川县梁家河村参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插队的村庄。梁家河村,位于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是延安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全村7个村民小组,1187人。多年前,这本是一个寂寂无名的村落,贫穷”与“落后”是它的代名词。当时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年,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梁家河原有的那份静谧。
据90年代编订的《延川县志》记载,1969年1月23日,北京1300多名知识青年来本县落户插队。知识青年们搭乘知青专列,从北京驶往陕北,一天一夜后,抵达陕西铜川站,然后换乘汽车,穿越黄土高原上的千丘万壑,来到延安,继而被分配到各县、镇、村。这些知青其中一个就是习近平。
北京知青到延安后,继而被分配到距离延安80公里左右的延川县,最后,到了文安驿镇。公社已把名单提前分好,各大队支书根据单子招呼分到自己村的知青。梁家河大队一队队长带着15名知青回到梁家河村,其中就有习近平。从那一刻起,16岁的习近平在那个叫梁家河村的地方开始了他的7年知青插队岁月。
1970年,村里为知青砌了6个并排的新窑洞,这个地方后来被叫做“知青院”。
半个世纪时光流逝,梁家河村的面貌早已发生了变化。
村里先后通电、通自来水、柏油路、电话,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当我们记者来到梁家河村口,此时有游客或坐电瓶车,或步行,沿着通村柏油路往梁家河村走,道路边的路灯上挂着火红的灯笼。在12号淤地坝边,很多游人驻足观看路边摆放的展板,并合影留念。知青淤地坝于1973年10月开工,1974年11月完工,投劳9600个工作日,动土方2.7万立方米。
梁家河村村民委员会门口的桥上挂满了红灯笼,从桥上穿过,就像穿过灯笼的海洋,让人瞬间感觉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在梁家河村村民委员会的院子里,很多游客在拍照留念。村委会旁边是梁家河村停车场,停车场旁边建起了一排房子,房子门口摆着很多枣干、小米等陕北特产,游客在那里品尝购买。停车场侧面的空地上摆放着具有陕北特色的碾盘、磨、草垛、谷子等,很多游客在这里合影留念。在梁家河村,村民搬进了文安驿镇的居民安居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梁家河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全国各地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们正以他们朴实、宽容的胸怀和勤劳、务实的双手改变着家乡的面貌。与此同时,大批的投资商和企业家看到了“梁家河”的品牌价值和投资机会。他们从五湖四海,从全国各地纷纷来到延安,来到梁家河,为这个小山村带来了资金,带来了发展的希望。这个小山村正如东升的太阳缓缓升起!
在参观了村史馆和知青旧址后,进行了第二场访谈教学,由延安干部学院刘月富老师讲授了《知青情、知情理、知青魂—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
四、学习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开展生产自救,三五九开进南泥湾,这块荒凉的地方一下子活跃起来。树林里山崖下到处住满了部队,几个旧窑洞成了很好的办公室。战士们一把镢头一支枪,守住延安南大门,保卫党中央。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在王震的率领下,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生产自给率达100%,到1944年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粮3.7万担,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担,达到“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在南泥湾参观中,现场教学由王珺霞老师讲授了《传承三五九旅精神,连队精神》即南泥湾精神,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南泥湾精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新世纪新阶段,大力弘扬南泥湾精神,对人民解放军立足现有装备苦练精兵,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军队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参观枣园革命旧址,学习延安时期水乳交融的党群干群关系。枣园革命旧址,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往此地,期间,领导全党展开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并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
在这里现场教学由延安市委党校任瑞老师作了张思德精神专题辅导。
枣园又名“延园”,原是陕北军阀高双成的庄园,土地革命时期归人民所有。中共中央来延安后,于 1941 年开始修建,至 1943年竣工。共修窑洞20余孔,平瓦房八十余间,礼堂一座。 1944年至1947 年, 这里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1945年毛泽东由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堂进行和平谈判。 毛泽东、 周恩来、朱德、 仁弼时、刘少奇、 张闻天、 彭德怀等领导人先后在这里居住,领导中国革命。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从这里撤离,转战陕北。枣园旧址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领导人旧居、“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中央医务所、幸福渠等景点组成。
四、参观了杨家岭革命旧址和西北局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从1938年至1943年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住所都是陕北窑洞,旧居陈设简朴,是老一代革命家心怀理想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下,开展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创造了人间奇迹。
西北局革命纪念馆,展示了1941年5月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与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成立的中共中央在西北地区的代表机关,全面领导党在西北地区解放区和国统区的各项工作的历程,对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是延安十大革命旧址之一,是延安时期党的光辉历史特别是西北局领导陕甘宁边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党的建设以及军事斗争的重要场馆。通过冯卫利老师的专题授课,使我们看到了习仲勋等老一辈西北局领导,在当年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不懈地开展革命工作,为党中央在陕北延安保驾护航作出的贡献。
短暂几天的党史学习教育培训,全体学员在展馆里、在课堂上,学员们从头至尾一边认真听,一边仔细看,当我们再次凝视这些值得铭记的面孔时,每张面孔都在渴望,渴望美好,渴望自由,渴望国家强盛和为之流血牺牲的决心。
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大家共同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历史,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精神洗礼,感悟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与赤子情怀,体会了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用鲜血铸就了忠诚的丰碑。
学员们纷纷表示,要将他们的名字在我们心中铭记,要将他们的鲜血融进我们的身体,要将他们的信念在我们心底生根,要将他们的渴望在我们手中绽放,更要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做到“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立足岗位,不负使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忠诚干净担当的民营企业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枣园油灯亮,红日照延安。我们要学好党史,走延安路,弘扬延安精神。